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,是利用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,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,颐和园素以宏大的地域规模、杰出的造园艺术,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,主要景点包括:
万寿山:属燕山余脉,高 58.59 米,建筑群依山而筑,万寿山前山,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,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,从山脚的“云辉玉宇”牌楼,经排云门、二宫门、排云殿、德辉殿、佛香阁,直至山顶的智慧海,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,东侧有“转轮藏”和“万寿山昆明湖”石碑,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,后山有宏丽的++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,山上有景福阁、重翠亭、写秋轩、画中游等楼台亭阁,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,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──帝、后举行庆典朝会的“排云殿”和佛寺“佛香阁”。
昆明湖: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,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,约 220 公顷,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,烟波淼淼,西望起伏、北望楼阁成群;湖中有一道西堤,堤上桃柳成行;十七孔桥横卧湖上,湖中 3 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。
智慧海: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,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,由拱券结构组成,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、绿两色琉璃瓦装饰,上部用少量紫色、蓝色的琉璃瓦盖顶,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。
长廊:它东起邀月门,西至石丈亭,中间穿过排云门,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、寄澜、秋水、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,象征春夏秋冬四季,全长 728 米,共 273 间,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、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,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,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,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,共 14000 余幅,色彩鲜明,富丽堂皇,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 1990 年就被收入了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。
乐寿堂: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,原是乾隆十五年(公元 1750 年)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,慈禧太后居住于此,光绪二十年(公元 1894 年)重建,改名为乐寿堂,乐寿堂面临昆明湖,背倚万寿山,东达仁寿殿,西接长廊,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。
德和园:是清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,其规模居中国三大戏楼之首,建筑宏伟,气势非凡。
清晏舫:在长廊西端湖边,是一条大石船,寓“海清河晏”之意,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,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,乾隆修清漪园时,改台为船,更名为“石舫”,石舫长约 30 米,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。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,船底花砖铺地,窗户为彩色玻璃,顶部砖雕装饰。
谐趣园:在万寿山东麓,是一个独立成区、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,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”,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,嘉庆十六年(公元 1811 年)重修后,取“以物外之静趣,谐寸田之中和”和乾隆皇帝的诗句“一亭一径,足谐奇趣”的意思,改名为“谐趣园”,园内共有亭、台、堂、榭十三处,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。
大戏楼: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、紫禁城中的畅音阁,合称清代三大戏台,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修建,专供慈禧看戏,高 21 米,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,戏楼共三层,后台化妆楼二层,顶板上有七个“天井”,地板中有九个“地井”,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。
苏州街: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——苏州而建的买卖街,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,如玉器古玩店、绸缎店、点心铺、茶楼、金银首饰楼等,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、宫女妆扮,皇帝游幸时开始“营业”,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 1860 年被列强焚毁,1986 年重建。
铜牛与织女图:铜牛在昆明湖东岸,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,1755 年用铜铸造,称为“金牛”,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。
文昌院:位于文昌阁之东,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、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,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,品类涉及铜器、金银器、竹木牙雕、珐琅、玉石器、家具、书画、古籍、珐琅、钟表、杂项等,收藏文物达五万余件。
后山后湖景区:位于颐和园最北部,建筑较少,林木葱笼,山路曲折,优雅恬静,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,一组++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,布局紧凑,各有妙趣。
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,万寿山、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,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,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,又充满自然之趣,高度体现了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造园准则。
:
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,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,万寿山、昆明湖、长廊、乐寿堂等景点各具特色,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髓,通过游览颐和园,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皇家文化和园林艺术的魅力。
| 景点 | 简介 |
|---|---|
| 万寿山 |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,高 58.59 米,建筑群依山而筑,万寿山前山,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,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。 |
| 昆明湖 | 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,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,约 220 公顷,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,烟波淼淼,西望起伏、北望楼阁成群;湖中有一道西堤,堤上桃柳成行;十七孔桥横卧湖上,湖中 3 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。 |
| 智慧海 | 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,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,由拱券结构组成,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、绿两色琉璃瓦装饰,上部用少量紫色、蓝色的琉璃瓦盖顶,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。 |
| 长廊 | 它东起邀月门,西至石丈亭,中间穿过排云门,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、寄澜、秋水、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,象征春夏秋冬四季,全长 728 米,共 273 间,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、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,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。 |
| 乐寿堂 |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,原是乾隆十五年(公元 1750 年)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,慈禧太后居住于此,光绪二十年(公元 1894 年)重建,改名为乐寿堂,乐寿堂面临昆明湖,背倚万寿山,东达仁寿殿,西接长廊,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。 |
| 德和园 | 是清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,其规模居中国三大戏楼之首,建筑宏伟,气势非凡。 |
| 清晏舫 | 在长廊西端湖边,是一条大石船,寓“海清河晏”之意,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,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,乾隆修清漪园时,改台为船,更名为“石舫”,石舫长约 30 米,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。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,船底花砖铺地,窗户为彩色玻璃,顶部砖雕装饰。 |
| 谐趣园 | 在万寿山东麓,是一个独立成区、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,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”,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,嘉庆十六年(公元 1811 年)重修后,取“以物外之静趣,谐寸田之中和”和乾隆皇帝的诗句“一亭一径,足谐奇趣”的意思,改名为“谐趣园”,园内共有亭、台、堂、榭十三处,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。 |
| 大戏楼 | 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、紫禁城中的畅音阁,合称清代三大戏台,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修建,专供慈禧看戏,高 21 米,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,戏楼共三层,后台化妆楼二层,顶板上有七个“天井”,地板中有九个“地井”,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。 |
| 苏州街 | 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——苏州而建的买卖街,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,如玉器古玩店、绸缎店、点心铺、茶楼、金银首饰楼等,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、宫女妆扮,皇帝游幸时开始“营业”,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 1860 年被列强焚毁,1986 年重建。 |
| 铜牛与织女图 |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,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,1755 年用铜铸造,称为“金牛”,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。 |
| 文昌院 | 位于文昌阁之东,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、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,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,品类涉及铜器、金银器、竹木牙雕、珐琅、玉石器、家具、书画、古籍、珐琅、钟表、杂项等,收藏文物达五万余件。 |
| 后山后湖景区 | 位于颐和园最北部,建筑较少,林木葱笼,山路曲折,优雅恬静,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,一组++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,布局紧凑,各有妙趣。 |
标签: #颐和园什么景点最着名